前兩天一大早,就收到朋友小高的信息轟炸。
" 這酒店瘋了嗎?干脆直接去搶吧!30 年前會發(fā)生的宰客事,沒想到 2025 年還有!"
她在上周末入住某國際聯(lián)號酒店,半夜口渴又懶得出門,就從客房里的迷你吧順手拿了瓶可樂。喝完才看見藏在角落里的價格表:一瓶 35 元。
這是我喝過最貴的可樂。
小高無奈搖頭,苦笑。
在社交平臺上搜索后發(fā)現(xiàn),用戶被酒店迷你吧 " 刺傷 " 的經(jīng)歷比比皆是。有人說:" 退房一看賬單,血壓飆升!" 還有人稱迷你吧是 " 消費刺客 ",明明超市賣 3 元的可樂,標價翻倍還不提前告知。
原本是為了方便用戶的迷你吧,怎么就成了眾矢之的?答案其實也很簡單:客人變了,世界變了。而酒店迷你吧,卻沒動彈。
酒店迷你吧 " 受害者聯(lián)盟 "
曾幾何時,迷你吧是酒店的 " 鍍金標配 ",也是房費的溢價神器。
但到了今天,它好像成了部分酒店最尷尬的擺設(shè)。
前幾天,有用戶在社交平臺上發(fā)了一個梗圖,內(nèi)容讓人啼笑皆非,沒想到竟引起很多人共鳴和吐槽:
哈哈哈哈,是本人了,看到房間里的迷你吧都不敢打開;
上次吃了一包花生,花了我 30 塊,長記性了;
同感!酒店迷你吧里面的東西又貴又沒新意。
更有甚者直接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發(fā)在了社交平臺上:
就像有位網(wǎng)友形容的一樣:這些酒店本可以大方標明價格,非要小心地摳搜,給人感覺就是既要又要。
很明顯,小高就是在酒店迷你吧消費被 " 收割 " 的那波人。
飲料喝了,錢也付了。就這吧,但之后不會再住這個品牌的酒店!下頭!
小高聳肩,無奈又決絕地如此說道。
在平臺搜索后發(fā)現(xiàn),網(wǎng)友除了吐槽不提示收費、價格貴之外,還有一個槽點也經(jīng)常被提及——酒店配得感太高。既想守住品牌形象,又不舍得投入成本。
就像上面圖片中網(wǎng)友吐槽的一樣:" 一千塊一晚的酒店,迷你吧中僅配了 2 瓶純水樂礦泉水 ",單瓶價格甚至不足 1.5 元,客人難免會有心理落差。
其實,酒店免費提供商品,客房成本不可避免地會升高。壓縮成本固然可以理解,但不要本末倒置。彼時,更應該考慮的是能否滿足客人核心需求,是否能達到客人滿意體驗觸點。
酒店迷你吧自進入市場以來就是收費的,為什么發(fā)展到今天反而成了槽點?
酒店迷你吧的定價邏輯,本質(zhì)上是 " 地理壟斷 "。之前,當客人有即時需求又懶得出門時,情愿溢價支付購買。
但今天,便利店和外賣業(yè)務發(fā)展,弱化了迷你吧提供的便捷性,戳破了地理限制這個泡沫。
酒店房間里,客人打開外賣 APP,周圍三公里內(nèi),奶茶、精釀啤酒、現(xiàn)切水果、甚至解酒藥……快的話 30 分鐘就能送到。
尤其是現(xiàn)在的年輕消費者群體,他們精于研究各種補貼策略,消費時喜歡 " 精打細算 "。一瓶酒店迷你吧賣 50 元的礦泉水,外賣可能連一半錢都花不了。
其二,客人更注重消費體驗?,F(xiàn)在的客人住酒店需要的不是一包標價離譜的薯片,而是一種花得值的 " 體驗感 "。
他們愿意為設(shè)計感買單,愿意為社交媒體上的點贊買單,也愿意為一份獨特的經(jīng)歷去買單。
但是,很多迷你吧明顯與體驗經(jīng)濟背道而馳。它們提供的是冰冷的、交易式的、甚至有種 " 陷阱感 " 的體驗。
其三,酒店設(shè)置迷你吧帶來的 " 坪效 " 和 " 人效 " 管理考量。
說起酒店迷你吧,酒店的財務和員工應該是最懂槽點的。
迷你吧的盤點成本居高不下。員工每天要像排雷一樣,逐個房間檢查、記錄、補充,人工成本吞噬了迷你吧本就虛幻的利潤。
再來說說物品損耗。客人拿走東西不認賬?系統(tǒng)誤差?員工內(nèi)部消耗?這也是一筆算不清的糊涂賬。
更可怕的是 " 幽靈庫存 "。那些賣不掉的、周期性過期的商品,比如面包等,最后只能選擇扔掉。
也就是說,維護管理成本高、" 幽靈庫存 " 久置不決等,導致迷你吧成為酒店運營 " 難題 "。
一位酒店經(jīng)理坦言:" 迷你吧部門的工時和損耗成本,早就超過了它的微薄收入。我們只是在為一份‘體面’而硬撐。"
迷你吧或被淘汰,但即時需求不會
一個不創(chuàng)造利潤、卻大量消耗管理精力的部門,在商業(yè)上,一般被稱為 " 負資產(chǎn) ",需要有更好的優(yōu)化措施。
酒店迷你吧的境況正是如此。
隨著時代發(fā)展,傳統(tǒng)迷你吧開始被越來越多酒店淘汰,但客人在私密空間內(nèi)即時獲取飲食的需求仍存在,這足以證明類似迷你吧一樣承擔即時反饋的載體仍有發(fā)展空間。
關(guān)鍵在于,如何去用新時代的玩法去 " 重生 "。
在部分酒店選擇 " 躺平 " 的時候,還有一些酒店把迷你吧整出了新花樣。不僅扭轉(zhuǎn)了客人的刻板印象,還成了宣傳當?shù)匚幕途频甑募臃猪棥?/p>
歡迎飲品。夜床服務時贈送的一杯溫牛奶或一塊手作巧克力;本地精釀啤酒免費嘗鮮。
部分酒店把迷你吧做成 " 品牌的體驗觸點 "。比如澳門安達仕酒店迷你吧內(nèi)東西全部免費,吃不完還可以帶走;上海璞麗酒店全部免費,還提供大白兔、花生、紅酒等。
另一種策略是在產(chǎn)品上實現(xiàn)差異化。
一些酒店將本地文化融入到迷你吧當中,將迷你吧變成 " 微型文化宣傳館 "。
比如在迷你吧內(nèi)填充本地特色:精釀啤酒、手工糕點、小眾設(shè)計師的掛耳咖啡等,甚至與附近名店聯(lián)名。
青島福樓安可傲途格精選酒店,在迷你吧提供青島鈣奶餅干、嶗山白花蛇草水等??腿藵M意的不僅是零食,還是 " 本地故事 "。
第三種策略是重新解構(gòu)迷你吧。
用科技手段賦能迷你吧,讓客人再度擁抱 " 無感消費 "。比如桂林陽朔華美達度假酒店,房間內(nèi)放置購物二維碼,掃碼下單,解放人力,機器人送貨上門。將把選擇權(quán)還給客人,把效率還給酒店。
比如:咖啡機配膠囊是工作區(qū)的伴侶,小冰箱是存放自己飲料的貼心設(shè)施,零食籃可以成為歡迎禮遇的一部分。這樣所謂的 " 迷你吧 " 就無處不在,卻又無跡可尋。
所以,通過迷你吧簡單粗暴地獲得非房收入的時代已經(jīng)結(jié)束了,而這正是現(xiàn)代旅客用腳投票,選擇了一個更透明、更體驗化、更真誠的住宿世界。
時代淘汰的也許不是迷你吧。它淘汰的只是那些一成不變的酒店運營思維。畢竟,拿著舊地圖,是找不到新大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