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挑手機嗎?
看到這個問題,估計有差友會直接翻白眼 —— " 開玩笑,我混跡數(shù)碼圈多年,一路從諾基亞滑蓋機用到折疊屏,天天凌晨零點雷打不動看差評公眾號推文,還能不懂怎么挑手機???"
先別急著劃走,我在這里給大伙兒出個題 —— 下面這幾臺手機,如果不查參數(shù)只看名字,你能說出它們的定位差在哪么?
這也是托尼最近特別想跟大家吐槽的一件事 —— 很早之前,我們買手機很簡單,只要看下機型名稱,就能知道這臺手機大概處在什么檔位。
比如大哥叫 Pro,二哥叫 Plus,不帶任何后綴的就是小弟,如果是半代升級,就在名稱后面加個 " s ",主打一個簡單,體面,講武德。
Pro 上面可能有 Pro+、Pro Max、Ultra、至尊版;下面可能還存在 x、i、R、T、SE、Turbo、GT、冠軍版、燃速版、活力版、青春版等等機型。。。手機廠商幾乎快把取名玩出花來。
當然了,廠商這么做肯定有它們自己的算盤。
國內(nèi)市場一年比一年卷,要是繼續(xù)像蘋果那樣保持一年一更的節(jié)奏,就是自尋死路,為了覆蓋更多價位段、滿足游戲黨、拍照黨、續(xù)航黨等不同人群需求,用機海戰(zhàn)術(shù)可以說再合適不過。
但現(xiàn)實情況卻是 —— 很多廠商用機海戰(zhàn)術(shù)圈住了價位,卻把選擇的難題丟給了咱們消費者,本來咱們買手機,看預算跟需求很快就能鎖定目標,現(xiàn)在倒好,光理清楚型號就得花大把時間。
關(guān)鍵很多手機,雖然型號不一樣,但它們本質(zhì)上就是 " 套娃機 " —— 換個殼( 可能殼都懶得換 )、微調(diào)下配置,再改個名字,就立馬變成新機重新出道了,順帶還能清一波零部件庫存。
雖然它的價格,比當時老大哥的發(fā)布價還要便宜那么幾百塊,顯得挺有性價比,看上去很香。
但在某些廠商這邊卻壓根不是這套邏輯,對它們來說至尊版跟 Pro 是平級,甚至至尊版在某些方面,還不如自家的 Pro 版,如果是不同品牌的機型,那它們的型號名就更沒有參考性了。
據(jù)我觀察,在旗艦機這塊,大家多少還是要點 " 臉面 ",名字和配置的對應關(guān)系相對清晰些( 畢竟價格和關(guān)注度擺在那兒,玩脫了容易翻車 ),但在中低端機型上,這種現(xiàn)象就比較常見了。
為啥中低端成了 " 命名套娃 " 的重災區(qū)?道理也簡單 —— 這塊市場盤子最大,價格最敏感,用戶換機頻率也相對更高。
研發(fā)全新平臺?成本和時間都耗不起,于是乎," 青春版 "、" 活力版 "、" 極速版 "。。。各種馬甲應運而生,本質(zhì)上可能只是同一鍋湯換了個碗盛,只要名字聽起來夠 " 新 ",總會有人買單。
換句話說,如果你不是對手機各項配置特別了解,很容易被名字帶偏,當硬件同質(zhì)化嚴重,卷影像、卷屏幕,卷快充,卷到邊際效益遞減時,名字反倒成了最容易制造差異化噱頭的地方。
而個別廠商就鉆了這個空子,用眼花繚亂的命名,把原本區(qū)別不大的手機,包裝成滿足細分需求的樣子;又或者通過命名上差別,混淆它們在配置上的差距,這哪是給選擇,分明是在添亂。
可能很多人之前都沒意識到 —— 雖然現(xiàn)在手機選擇越來越豐富,但是買手機的難度反而變大了。
如果想避開那些換皮套娃的坑、不被花里胡哨的名字帶偏,最好的辦法就是對著參數(shù)一個個啃,這對我們年輕人來說可能沒啥,但對那些連內(nèi)存和存儲都分不清的長輩來說,就相當犯難了。
說到底,買手機本不該需要花太多心思研究,我們想要的,不過是在預算內(nèi)選到合適的 —— 主打拍照就使勁堆鏡頭搞算法,主打游戲就把性能和散熱做扎實,主打續(xù)航就把電池往大了整。
還是希望嘗試能夠少些套路、多些真誠,與其在型號后綴上玩排列組合,不如把更多精力用在提升產(chǎn)品體驗上,畢竟,手機好不好用,后綴名稱說了不算,用戶的口碑說了才算。
撰文:剛田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