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電廠,作者 | 花子健,編輯 | 高宇雷
對于新能源汽車,汽車公司最重視的是電機、電控和電池,但消費者看重的則是冰箱、彩電和大沙發(fā)。
不管是比肩邁巴赫的百萬豪車,還是 20 萬元以內的新能源轎車,談到用戶舒適體驗,都離不開 " 大沙發(fā) ",準確的說法是汽車座椅。
座椅的進化史就是半部汽車的發(fā)展史。
最早的汽車座椅和馬車座椅并無很大差別,是一個帶彈簧的木質板凳,隨著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的問世而被設計出來。1910 年,別克第一次采用了皮質的座椅。11 年后,隨著福特 T 型車的問世,第一款可傾斜的座椅(支持三檔調節(jié))誕生,汽車座椅初具功能性。又經(jīng)過了 37 年,三點式安全帶在沃爾沃誕生,汽車座椅的安全性得以強化。
新能源汽車時代,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廠商加速了座椅的進化,從理想汽車開始,冰箱、彩電和大沙發(fā)的標準新三件套逐步成為新能源汽車標配——尤其是座椅,售價 10 萬出頭的新能源汽車汽車,都能自稱 " 比肩百萬豪車 "。
座椅通風、座椅加熱、按摩功能、NAPPA 真皮、十級調節(jié)等功能配置幾乎全部標配,誕生了女王副駕、頭等艙、云感座椅等全新座椅形態(tài),但在奔馳、奧迪和寶馬這些豪華品牌的車型里,這些功能、配置幾乎都是付費選裝。
為何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絞盡腦汁為用戶提供大沙發(fā)?
腰疼,新能源汽車的無奈
雖然新能源汽車廠商總是希望用戶能將車輛作為家庭之外的第二生活空間,但這個 " 家 " 也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
在生活興趣社區(qū)小紅書上,關于 " 開新能源汽車腰疼 " 的經(jīng)驗分享帖和帶貨帖并不少,涉及的品牌既有蔚來、小米、小鵬、問界、理想和特斯拉這些新品牌,也有 smart、比亞迪、寶馬這些的傳統(tǒng)品牌。
乘坐過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的人就會發(fā)現(xiàn),新能源汽車座位的腿部空間不像燃油車那樣有一塊凹入的下沉空間,這在后排尤其明顯——燃油車的后排腿部空間被一塊凸起的中島劃分開,形成了兩個下沉空間,這往往會令人難以左右移動,但新能源汽車的后排地臺就跟平地一樣,樂道 L60 上市的時候,他們甚至演示了跑步穿過后排,這在同級別燃油車上無法實現(xiàn)。
燃油車的兩軸之間主要布置了傳動軸、排氣系統(tǒng),汽車工程師通過巧妙的設計把這些零部件集成到了中央通道,也就是主副駕駛的扶手箱和后排中島的正下方,這也是后排中間有凸起的原因,因此后排乘客腳下的地板高度相對比較低,降低了乘坐時的膝蓋高度,身體姿態(tài)更加自然。
但新能源汽車不一樣,尤其是純電動汽車,底盤集成了一塊很厚切平整的電池包,這塊電池包被放置在四個輪胎和兩軸構成的矩形空間內,也就是說,電池包被放置在了乘員艙的正下方。即便是增程車型、插混車型,汽車底盤也有一塊電池——并且,這塊電池還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正因為如此,新能源汽車的地臺幾乎就是一塊平整的平面,近似于一塊長 2 米,寬 1.8 米的床墊。
乘客腳下地板變高的結果就是膝蓋的高度也隨之變高,換句話來說,燃油車的乘客往往會因為地板高度低,小腿和大腿的角度更大,以及大腿得到承托,全身姿態(tài)更加舒展,腰部受力更輕,從而減輕了腰部酸痛感;新能源汽車的乘員則相反,受限于地板高度,腰部受力更集中,座椅對大腿承托不足,長此以往,腰部更容易疲勞。
那些在座椅上吃過虧的車企
蔚來曾經(jīng)就在座椅體驗上引發(fā)用戶不滿。和其他新能源汽車不同,蔚來的換電受限于標準平臺開發(fā),地臺高度偏高,加上座椅的設計存在問題,導致用戶對座椅的不滿從 2021 年 4 月開始逐步發(fā)酵,最終在 7 月爆發(fā)。
" 坐墊前高后低,傾斜角度過大,頭枕過于前凸,造成坐姿如煮熟蝦狀彎曲,壓力全部傳導在腰部,造成腰部不適甚至腰椎受損…… " 這是當時蔚來車主的總結。甚至蔚來引以為傲的女王副駕也被吐槽:" 躺著腰部懸空,坐著腿不能著地,腰靠不到后背,座椅還硬邦邦的。"
這些用戶當時甚至在蔚來的用戶社區(qū)內組了討論群,還專門設計出了 " 蔚你折腰 " 的 logo。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蔚來當時在用戶社區(qū)發(fā)起了一次問卷調查,覆蓋近 3 萬用戶。最終在蔚來公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里,對座椅設計和舒適度不滿的用戶占比近 20%。結論就是用戶的不滿和座椅的不舒適都是真實存在的。
最終,在調研結果公布后,蔚來推出了座椅升級方案。在這個方案了,蔚來甚至專門喜歡了每一項升級的費用,大致為:調整主駕座盆角度,200 塊;調整主駕座墊,200 塊;調整頭枕,200 塊;副駕和二排也被分別標價。如果 ES8 前后排座椅全部升級,費用為 2600 元;ES6 和 EC6 的費用則為 3000 元。
在新能源汽車發(fā)展的早期,不少車型都是在用戶實際體驗后才發(fā)現(xiàn)地臺高度和座椅的問題,蔚來并不是唯一一家,特斯拉、問界、小鵬等都遇到過類似的問題。
一位特斯拉車主駕駛 Model 3 也遇到腰疼的問題,他的總結是 " 要么躺著開,不少人也是因為這樣養(yǎng)成了躺著開的習慣。要么就要承受座椅夾屁股(意指靠背和坐墊的夾角無法讓腰部得到承托),日積月累就容易腰疼。"
另外一位問界 M7 車主也發(fā)現(xiàn)了地臺高度增加后,座椅的不舒適導致了腰疼,尤其是前排,感受更為明顯:" 座椅偏硬包裹感不夠,靠背兩邊護翼不能貼合身體后背,導致腰部左右橫向移動,靠背的腰部承托不足,與后背曲線不夠貼合;座墊對大腿承托也不夠。"
搞大沙發(fā):和供應商高標準的共創(chuàng)
曾在雷克薩斯、蔚來和集度(極越的前身)擔任產(chǎn)品經(jīng)理、產(chǎn)品工程師的 @ToTo 文翰統(tǒng)計并分析對比的結果顯示,純電動轎車的地板高度會比同級別燃油車型高近 50mm,因此導致純電動轎車的車身高度比同級別的燃油車型高出 50-100mm,以適應地板高度增加造成的縱向空間不足。
把軸距做得足夠長讓乘客擁有足夠的腿部空間,也是其中一個辦法,這也是為什么現(xiàn)在用戶對售價 20 萬的新能源汽車和奔馳、寶馬和奧迪比車內空間已經(jīng)司空見慣,以小鵬 P7+ 為例,它的軸距可以比肩奧迪 A6L 和奔馳 E300L,但其售價不足后兩者的一半。
還有一個解決該問題的辦法就是提升座椅的舒適度——更親膚的座椅蒙皮材質、更長的座椅長度、更豐富的座椅靠背調節(jié)、座椅通風和加熱、座椅按摩、可以支撐小腿的腿托,甚至可以支持座椅完全躺倒,比如最近兩年在新能源汽車領域走紅的零重力座椅。
把大沙發(fā)的用戶認知打透的是理想汽車。理想 L9 上市前的產(chǎn)品體驗、評審環(huán)節(jié),理想汽車邀請用戶體驗 L9 的座椅,在此過程中把十點按摩、通風加熱這些功能全部關閉,只看乘員第一時間乘坐的體驗感,他們把這種感受稱之為 " 基礎舒適性 ",在滿足這一要求的基礎上,座椅按摩、通風加熱這些錦上添花的功能才能對用戶的舒適性實現(xiàn)質的提升。
理想 L9 的座椅骨架是在 2021 款理想 ONE 的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升級的。理想汽車座椅研發(fā)負責人知行曾經(jīng)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過一個細節(jié),理想 L9 主面料使用的是 NAPPA 真皮,輔面料使用的是 PU,但 PU 存在的問題是回彈時間長,容易有褶皺。
李想本人一度在評審中應允 " 有一點點褶皺也沒問題 ",但座椅研發(fā)團隊則不答應,于是他們和供應商聯(lián)合解決褶皺的問題,花了好幾個月時間調整、測試面版版型,才解決了褶皺問題。
蔚來在座椅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樂道 L90 預售上市后,李斌在談到定價和毛利率時說:" 樂道 L90 的座椅、電驅在蔚來體系內進行了很多的復用。" 言外之意,樂道 L90 并沒有專門開發(fā)新的座椅系統(tǒng),而是復用了蔚來在座椅上的技術積累。
這一變化的背后,蔚來的座椅研發(fā)、供應模式也發(fā)生了變化。過去,蔚來采用的是整車定點、供應商比價的模式,然后就變成了蔚來對零部件進行 " 分層解耦 " 后再集中供應的模式:座椅骨架平臺由蔚來研發(fā),座椅骨架供應商將獲得全部骨架的訂單,而座椅控制器、座椅組裝的供應商亦是如此,以獲得細分流程的全部訂單。這樣可以保證蔚來高效應對用戶的體驗反饋,掌握核心研發(fā)能力,并實現(xiàn)成本的下降。
知名車評人陳 ? 震在體驗樂道 L90 之后給出的評價是:" 座椅比勞斯萊斯閃靈的更舒服。我還拉著同事們感受了一下,大家一致同意我的觀點。" 就在 2021 年,蔚來還因為座椅上引起了用戶的強烈不滿。
小鵬 P7+ 的座椅比小鵬 P7 大幅優(yōu)化,其中一個核心原因是何小鵬對座椅研發(fā)更為重視。為了擴充座椅研發(fā)團隊,小鵬汽車從一家主打座椅舒適的車企挖角了不少專業(yè)知識和實戰(zhàn)經(jīng)驗都非常豐富的核心人物,并把他們放在座椅團隊的核心崗位上。
小鵬汽車產(chǎn)品負責人 Nick 承認,這一團隊配置升級主要是源自于純電車型的電池包厚度對整車縱向空間的占用,座椅可使用的空間并不多,因而導致轎跑車型的座椅舒適性不足,用戶雖然普遍接受這一現(xiàn)實但也確實存在體驗感差的問題。
中國新能源汽車廠商在 " 大沙發(fā) " 上的執(zhí)著也影響了合資品牌對汽車座椅的優(yōu)化方向。被小鵬汽車挖角正是日產(chǎn)汽車大沙發(fā)團隊,2025 年,在最新上市的東風日產(chǎn) N7 上,他們推出的 AI 零壓云毯座椅也得到了用戶的認可——這是今年市場表現(xiàn)最好、熱度最高的合資純電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