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注意到,雖然報告期內海菲曼的業(yè)績持續(xù)增長,但公司與前員工之間的交易卻疑點重重:如前員工剛設立公司就成為了海菲曼的第五大客戶,并且在每年都有上百萬訂單的情況下,前員工卻以 2 萬元的低價將公司賣給海菲曼。費用方面,海菲曼高度重營銷、輕研發(fā),同時在研發(fā)費用始終遠低于同行均值的背景下,毛利率卻能超同行均值一倍。
與前員工發(fā)生大額交易
海菲曼主要從事自主品牌 "HIFIMAN" 終端電聲產(chǎn)品的設計、研發(fā)、生產(chǎn)和銷售,公司產(chǎn)品包括頭戴式耳機、真無線耳機、有線入耳式耳機、播放設備等。
2021 年 -2023 年和 2024 年 1-6 月(下稱 " 報告期 "),海菲曼分別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 14166.77 萬元、15362.16 萬元、20371.4 萬元、8868.54 萬元,凈利潤分別為 3374.94 萬元、3624.45 萬元、5549.98 萬元、2109.3 萬元,業(yè)績持續(xù)增長。
從產(chǎn)品上看,海菲曼主要擁有頭戴式耳機、真無線耳機、有線入耳式耳機、播放設備等,具體情況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海菲曼的產(chǎn)品主要是銷售至境外。報告期內,海菲曼在境外產(chǎn)生的銷售收入占主營業(yè)務的比例分別為 72.85%、74.22%、77.39%、61.23%,同時,海菲曼在申報稿明確指出,公司的產(chǎn)品主要銷往美國、歐洲、日韓等經(jīng)濟發(fā)達、消費市場成熟的國家和地區(qū)。
由此帶來的問題是,海菲曼從美國產(chǎn)生的收入占比到底是多少?目前關稅的相關政策是否會對公司的經(jīng)營業(yè)績產(chǎn)生較大的不利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 5 月,海菲曼依據(jù)拉格朗 2023 年未審的賬面凈資產(chǎn)以 2 萬元收購了拉格朗 100% 股權,并于 2024 年 6 月末將拉格朗納入合并范圍。這也意味著,海菲曼的前員工設立公司才 1 年半,就將其賣予了海菲曼。
海菲曼在申報稿中表示,上述與拉格朗之間的交易,主要是達信電子(海菲曼的全資子公司)與拉格朗之間的交易,具體為達信電子將其為國外客戶組裝的鼠標、鍵盤等電子產(chǎn)品銷售給拉格朗貿易,由拉格朗貿易辦理出口報關手續(xù)后轉售給海外客戶,上述交易中拉格朗貿易賺取 7% 左右的貿易毛利,交易價格公允。而從數(shù)據(jù)上計算,2023 年和 2024 年 1-6 月,海菲曼與拉格朗之間的營業(yè)收入分別為 457.97 萬元、132.34 萬元,按照 7% 的貿易毛利計算,莊廣杭可獲利 32.06 萬元、9.26 萬元。
也就是說,短短 1 年半的時間,莊廣杭就從海菲曼賺了 40 多萬元。但就是這樣一個躺著賺的公司,最后卻被莊廣杭 2 萬元的價格賣給海菲曼,個中原由是什么?
筆者注意到,相較于研發(fā),海菲曼似乎更熱衷于營銷。報告期內,海菲曼的銷售費用分別為 2430.73 萬元、3034.69 萬元、3834.45 萬元、1938.71 萬元,合計約為 11238.58 萬元;研發(fā)費用分別為 768.08 萬元、869.03 萬元、1058.81 萬元、564.09 萬元,合計約為 3260.01 萬元。這也意味著,近三年半,海菲曼在銷售上的投入是研發(fā)的 3 倍多。
另外,在上述時間段內,海菲曼的銷售費用率分別為 17.16%、19.75%、18.82%、21.86%,同行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別為 8.67%、10.7%、12.35%、12.23%,銷售費用率始終遠超同行均值。那么,為何海菲曼要花如此多的資金用于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