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2 日,英配版《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 2》)在北美正式上映,由以出品「小眾佳作」聞名的北美制片廠 A24 操刀發(fā)行。信心十足的 A24 特地為其在北美排出了 2000 多家影院大規(guī)模上映的待遇,然而首日票房僅有 69.6 萬美元,僅能排當日票行榜的第十名。
按目前的走勢推算,最終北美票房大概率只有 300-400 萬美元,幾乎難以覆蓋宣傳成本。
更糟糕的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同樣是動畫,這邊說英語的哪吒還沒燃起來,隔壁網飛就帶來了滿嘴英文的「泡菜」作品。三位「美少女愛豆」化身獵魔人,準備和魔童在影廳內「一撕高下」。
《Kpop:獵魔女團》(以下簡稱《獵魔女團》)是一部早在 6 月 20 日就登陸網飛的作品,起初就連制作團隊都未能料到,這個以 K-pop 偶像為設定的故事會迅速點燃歐美年輕觀眾的盛夏,并且一路高歌,席卷市場,甚至成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截至 2025 年 8 月 21 日,該片已積累 2.309 億次觀看量,位居網飛影史第二。
更令人意外的是,盡管多數(shù)觀眾早已「線上看過」,但他們依舊對線下觀影熱情高漲。在 8 月 23 日至 24 日于北美、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上映的電影合唱活動中,僅北美地區(qū)就有 1700 家影院參與,且最終以 1800 萬美元首映周末票房力拔頭籌,成為本輪北美周末票房十強中,平均票房最高的影片。
奇了怪了。在大陸火透半邊天的魔童,竟然打不過三位唱著韓文歌,揮舞獵魔刀槍的愛豆,這部已經上線兩個月的韓流動畫,到底為啥又憑啥?
好萊塢常見的院線「四象限電影」強調盡可能照顧所有觀眾的需求,而與傳統(tǒng)大片的邏輯不同,《獵魔女團》之所以能走上大銀幕,離不開粉絲的倒逼與推動。它證明了一件事:精準命中垂類受眾,同樣能制造現(xiàn)象級奇跡。
《獵魔女團》的核心觀眾非常明確。
K-pop 粉絲、韓流愛好者、懸疑獵魔迷、及熱血動漫的愛好者。雖然年齡層普遍偏低,其中還不乏青少年,但創(chuàng)作團隊并沒有因為受眾面「窄」、受眾年齡「小」就草率交作業(yè),反而為他們的喜好,量身定制了一套全方位的視聽盛宴。
K-pop 粉絲以高黏性和強組織力聞名全球娛樂產業(yè),因此影片在角色設計上直接對標了當紅韓團偶像。女團「HUNTR/X」的靈感源自 ITZY、BLACKPINK 和 TWICE 等人氣女團,角色 Mira 更是參考了韓國模特安昭妍與 MAMAMOO 成員華莎;男團「Saja Boys」則融合了 TXT、BTS、Stray Kids、ATEEZ、BIGBANG 和 Monsta X 等頂流男團的特質,其中隊長振宇的建模還是「南韓神顏」車銀優(yōu)與「初戀男友」南柱赫的結合。這就意味著粉絲在觀影過程中隨時都可能捕捉到熟悉的偶像身影。不僅如此,在最后的電影原聲中,還能聽到與女團 TWICE 的合作單曲《Take Down》,這一系列操作下來,直接把 K-pop 粉絲的心牢牢鎖死。
就故事本身而言,電影里的女團成員們既是舞臺上閃耀的明星,也是暗地里對抗惡魔的戰(zhàn)士,揭示真相的過程帶來了懸疑張力;她們在斗爭中認識自己、守護粉絲,成為超級英雄,解開了從自我懷疑到自我和解的成長心路;而友情之間的信任到背叛再到最終的重建,以及少女們的情竇初開,每條敘事線都精準狙擊了 Z 世代的審美喜好,抓住了目標受眾的心理。
而幫助影片完成最后破圈的,還有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
《獵魔女團》上線后,很快在 TikTok 與 Instagram 引發(fā)二創(chuàng)狂潮。網友們不斷翻跳片中舞蹈、翻唱原曲、制作表情包、Cosplay 角色、混剪短片,從而產出海量 UGC 內容。這種自發(fā)擴散的傳播方式,比任何官方宣傳都具說服力,也讓影片迅速成為年輕群體社媒上的現(xiàn)象級話題。
由此可見,《獵魔女團》的火爆并非單純依靠「韓流 + 偶像」的表層噱頭,而是因為它在粉絲共鳴、文化表達、情節(jié)共情與社交傳播四個層面同時命中目標受眾。正因如此,它才能從線上熱播一路延伸至線下狂歡。
但還沒結束,對于線下狂歡,網飛還有別出心裁的大動作。
長期以來,網飛與大型影院關系一直緊張,原因就在于影視作品的「獨家窗口期」。傳統(tǒng)院線依賴影片獨占一段時間來保證收益,而網飛則堅持「上線即全球流媒體同步」,這無疑直接觸碰到了院線電影的利益核心。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院線電影和網飛等流媒體幾乎就是兩條平行線,互不交集。然而,《獵魔女團》的發(fā)行卻在讓兩條平行線拐了個彎,有了交匯點。
從 Regal、Cinemark 和 Alamo Drafthouse 等幾大連鎖影院的積極響應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新問題:一部已經上線兩個月的電影,為什么會讓院線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熱情?
答案要從這次網飛設計的「特殊觀影模式」說起。
不同于傳統(tǒng)的再發(fā)行,《獵魔女團》沒有走常規(guī)「補映」路線,而是為前來的觀眾打造了一場獨特的影院體驗:大合唱。換句話說,它把粉絲在家里追片時的「隨看隨唱」,轉化為一種線下的、集體的、沉浸式互動。觀眾不再是安靜坐著的被動觀影者,而是盛裝打扮、揮舞應援物、與熒幕中的角色們一起大聲合唱的「演唱會參與者」。這種觀影模式與去年的《泰勒 · 斯威夫特:時代巡回演唱會》電影如出一轍,它讓「觀影」的本質變成了「追星」。
聰明的網飛也深諳「追星」文化的要義,于是很快又通過「稀缺效應」把氛圍推到極致。將線下「卡拉 OK」活動僅限 8 月 23 日至 24 日周末兩天放映。短暫的放映時間 + 獨特的合唱形式 + 粉絲文化的天然組織力,使《獵魔女團》瞬間變成了一場「限時演唱會」。在這樣的氛圍下,搶到的票并非只是一張單純的電影票,更是一場「爭奪獨家應援的機會」,這讓粉絲們的熱情被瞬間點燃,僅截至 8 月 19 日,北美就已有 1000 多場次全部售罄。
而能舉辦「卡拉 OK」式觀影,本身就說明《獵魔女團》并非一份單一的影視產品,它的成功,實則是一次跨媒體整合。影片紅透半邊天的同時,其原聲音樂也早早獨立出圈。共有七首歌闖入 Spotify 全球前五十,兩首沖進 Hot 100 前十,《Golden》更是強勢登頂 Billboard Hot 100 榜單。音樂讓故事的表達更加緊密,而電影也不斷推動著音樂的熱度,兩者相輔相成,互相強化,再疊加 TikTok、Instagram 等社媒上的二創(chuàng)熱潮,最終形成了強大的閉環(huán)效應。
對于粉絲們來說,走進影院不僅能享受更震撼的音效與大銀幕視覺,還能與同好盛裝打扮、現(xiàn)場應援、甚至結交新朋友。這不僅僅是一場電影放映,更像是一場「愛豆演唱會」。因此,電影票自然也就變成了「應援票」,從而一票難求。
而對于影院來說,在好萊塢罷工余波未消、內容供應緊張、觀影人次仍在恢復的背景下,《獵魔女團》帶來的不僅是急需的收入與客流,更是一次與粉絲文化的深度連接。所以久旱逢甘霖也好,雙贏共振也罷,網飛遞出的這份合作邀約,又有誰能拒絕呢?
海外營銷鋪天蓋地,但對于國內觀眾,《獵魔女團》的口碑卻并沒有隨之水漲船高。原因除了「文化爭議」外,更多人覺得劇情老套、設定稚嫩,除了幾首歌出圈,特效尚可,劇本本身并沒有多少值得稱道的地方。
可如果換一個角度就會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一部「拍給所有受眾」的電影。打開社交媒體就能看到,真正會買單、會跑去影院的,大部分是 Z 世代后喜愛 Kpop 文化的年輕人,很多甚至是未成年的孩子。
成長于網絡社交媒體的環(huán)境,習慣了用「點贊、收藏、轉發(fā)」來表達態(tài)度的 Z 世代,需要一種能夠替自己吶喊、能夠把情緒投射出去的文化符號。
而《獵魔女團》恰好滿足了這些需求。
它也許并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但它至少告訴中國創(chuàng)作者們一個樸素卻常被忽略的道理:如果你想做出打動特定群體觀眾的作品,請最起碼先尊重、并理解他們的真實處境和聲音,哪怕,他們只是一群孩子。